科研机构(各非实体中心)
山东大学现象学与中国文化研究中心

依 托 院 部:威尼斯·(wnsr)888-官方网站

主       任:张祥龙

副   主  任:刘  杰

执行 副主任:李章印

一、机构成立的目的和意义:

中国文化历经五千年持续不断,同时又始终保持开放状态,不断吸收周边和异域优秀文化以更新和发展自己。历史上最突出的案例就是对印度佛教的吸收、消化和转化。这次大规模文化引进运动不仅产生了影响深远的中国佛教、中国佛教哲学和中国佛教文化,而且也直接推动了儒家和道家的发展,并推动了儒释道的合流和融会。自明清以来,特别是自鸦片战争、五四运动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又一次遭遇西方文化的强大冲击,又一次面对如何吸收、消化和转化西方文化的问题,也又一次面临如何借助于西方文化来推动自身优秀文化更新和发展的问题。

现象学是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哲学运动之一,其根本特点是:第一,它经历了西方科学的洗礼又超越了西方科学;第二,它来自于西方的人文主义又超越了西方人文主义;第三,它包容了西方基督教精神又超越了西方基督教。这三个根本特点使得它成为正在形成的西方文化新形态的哲学内核,同时也使得它成为能够真正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通的一种西方哲学,进而使得它在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互交融的过程中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一方面,现象学可以帮助中国文化恰当地吸收、消化和处理西方文化所独有而中国传统文化所缺乏的科学、现代体制等因素,使我们既吸收当今人类必不可少的科学、现代体制的合理因素,又从根本上避免其负作用。另一方面,现象学由于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某种相通性而能够真正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存续、更新和发展。

我们经常强调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许多人也高呼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来克服科学技术的负作用和现代社会的弊端。但是,这里所说的科学技术和现代社会是古人所没有经历过的,是传统文化所不曾涉及的,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不可能一上来就能直接解决今天的问题。而现象学是在现代社会中产生又超越现代性的哲学思想,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通性必定使它能够帮助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发挥其潜在的功能,从而真正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现象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将促成新形态的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也有助于当今多元文化的和谐相处和融贯统合。我们成立“现象学与中国文化研究中心”的最终目的和意义也正在于此,亦即,通过我们的学术研究来应和这种存在的命运,以学术的方式来承担这种神圣的使命。

二、机构所在学科或研究领域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现象学自从进入海德格尔阶段之后,就与东方-中国思想结下不解之缘。海德格尔本人就直接涉猎过道家、佛家、日本思想等,并与其存在之思有某种密切关联。之后,奥特·波格勒、罗姆巴赫等德语学者以及大量的日本学者、中国学者和英语学者开始关注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和日本思想之间的关系。

就现象学与中国-东亚思想之关系而言,以往国内外学界重点关注的有三个方面:一是中国-东亚思想对海德格尔思想的影响,二是海德格尔思想及整个现象学在中国-东亚的接受史,三是现象学的思想和概念与中国古代思想和概念之间的相通性。尽管有各种争论,但这三个方面整体来说都是可以肯定的。也正是由于现象学与东亚思想的这种亲近性,东亚地区不断掀起一波又一波的现象学研究热潮,尤其是海德格尔研究热潮。

以往国内外学者的这种研究主要都是纯粹学术性的或单纯比较研究,不涉及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问题。比如,莱因哈德·梅依的《海德格尔与东亚思想》、Wei Zhang的《海德格尔、罗蒂和东方思想家》、马琳的《海德格尔论东西方对话》、倪梁康的《海德格尔思想的佛学因缘》、王庆节的《解释学、海德格尔与儒道今释》、那薇的《道家与海德格尔相互诠释》等等。

但在最近二十多年的相关研究中,也逐步孕育出另一种类型的现象学与中国思想研究,这就是以现象学方式对中国古代思想进行深入系统的重新解读,并以此展示出在某种意义上已被遮蔽的重要意义。这是以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为宗旨的研究。瑞士耿宁教授从胡塞尔现象学角度来研究唯识宗和王阳明,并出版巨著《人生第一等事:王阳明及其后学论‘致良知’》,倪梁康教授从胡塞尔现象学角度来解读佛教唯识宗,二人的研究都接近这一路数。张祥龙教授则最为典型的沿着这一路数不断前行。如果说张教授早年的《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还只是潜在地蕴含了这一路数的话,那么他后来的《从现象学到孔夫子》、《中华古学与现象学》、《孔子的现象学阐释九讲——礼乐人生与哲理》、《先秦儒家哲学九讲——从〈春秋〉到荀子》、《拒秦兴汉和应对佛教的儒家哲学——从董仲舒到陆象山》、《复见天地心——儒家再临的蕴意与道路》等则越来越表现出借助于现象学来弘扬儒家思想的倾向。

我们的现象学与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将在纯学术研究的同时,也以现象学方式阐释中国传统思想的当代意义,以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

 三、机构的主要研究方向及所具有的学术优势与特色

 (一)现象学与儒家思想

旨在创造一种儒学新形态——现象学儒学,或者说创造一种现象学的新形态——儒学现象学;以张祥龙教授为主,已发表一系列的专著和论文;这种研究既是国际现象学运动在中国呈现的新形态,也是中国传统儒学在当代呈现的新形态,在国内外学界均处于先导地位。

 (二)现象学与佛家思想

以现象学方式阐释佛教思想,并对佛教一些基本观念给予“解神话化”解读,穿越其不合时宜的某些形式,重新展示其被现代思想所遮蔽的重要意义。以李章印教授为主,已有成熟的思路并做出初步工作。这是一种迄今尚未受到充分重视的新思路和新领域。

 (三)现象学与道家思想

以蔡祥元副教授为主,主要工作是对道家思想进行现象学诠释。张祥龙教授在这个方面已做出不少基础性的和原创性的工作,我们将在此基础上继续拓展。

 (四)现象学与犹太教-基督教思想

在布尔特曼等人的基础上,继续对犹太教-基督教的现象学研究,并从学理上协调宗教与世俗生活的关系。

 (五)现象学与科技哲学

参与到国内外的现象学科技哲学研究之中,以现象学方式开展有关科学技术的哲学问题研究。

 (六)现象学与中华古学

以张祥龙教授和李章印教授为主,主要以现象学方式研究中国古代的琴棋书画、诗书礼乐、武术、气功、中医、农学、手工、天文、历算、术数、风水、建筑等,以展示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意蕴和意义。这种研究属于一种崭新的思路。

 (七)现象学与中国当代文化

以刘杰教授为主,开辟以现象学方式研究中国当代文化的新思路,从原初的日常生存出发,阐释中国当代的书法、绘画、建筑、文学、戏剧、音乐、舞蹈、体育、养生、收藏、科学、技术、宗教等文化现象。

 (八)对古希腊哲学与早期儒家哲学的现象学和诠释学研究

以陈治国副教授为主,在现象学和诠释学视野中研究古希腊哲学、早期儒家哲学,尤其侧重二者的互动对话及其当代效应。该研究在学术界处于前沿性、领先性地位。

 (九)对中西哲学史的现象学研究

以黄启祥副教授为主,主要是采用现象学的新范式来重新解读中西哲学史。这种方式已经受到一些学者的重视,但在哲学史领域仍然属于先导性的。

 (十)现象学、中国哲学与分析哲学关系研究

以刘杰教授和张祥龙教授为主,旨在开展现象学与中国文化研究的同时,也研究二者与分析哲学的关系,吸取分析哲学的某些优点,避免或克服现象学和中国哲学的某些缺点。

 四、机构主要研究人员及其研究方向:

 张 祥 龙  教 授: 现象学(以海德格尔为主);

现象学与儒释道比较研究;

现象学儒学与儒学现象学。

 刘   杰   教 授:现象学与中国文化;

现象学与分析哲学;

现象学与艺术哲学。

 李 章 印  教 授: 现象学(以海德格尔为主);

对佛家、道家、儒家、犹太-基督教、科学技术、伦理道德和哲学史的现象学研究。

 黄 启 祥  副 教 授:现象学与儒学;

现象学与实用主义;

现象学与西方近代哲学。

 陈 治 国  副 教 授:现象学与中国哲学;

现象学与希腊哲学;

现象学与诠释学。

 蔡 祥 元   副 教 授:现象学与儒释道比较研究;

德法现象学比较研究;

现象学与诠释学。

 Kristjan Laasik副研究员:现象学(以胡塞尔为主);

现象学与中国文化;

现象学与认知科学。